金沙彩票手机端app

业务 人社文化
悠悠澄波街
2024-01-09 12:14
来源:中国劳动保障报
作者:廖庆衍
A+ A-

zl8bttB0107001.jpg

元旦期间,我收到现居于上海的发小发来的一条信息:“澄波街现在是什么样子?真怀念小巷拐弯处的凉茶铺和对面的小食店……”发小说的澄波街是粤西茂名市电白区水东街道(2018年之前为水东镇)的一条街巷,东边是电白一中,西边连着忠良街。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,自是再熟悉不过。可发小的话,还是让我心中生出一丝丝涟漪,记忆的闸门随之打开。

澄波街古代应该就很繁华,这从街上的官衙、骑楼、老店铺及旧式民居就能看出。听老人们说,新中国成立前,澄波街上就有了咖啡屋,现在依旧门庭若市的一家牛腩粉熟食店也是那时候便开始经营的。

我和发小一样,记忆最深刻的,就是凉茶铺和小食店。

经营凉茶铺的王大婶与我们家还有点亲戚关系,听父亲说,我应该叫她表姨妈。那时候,我在电白一中读高二,周末经常到表姨妈家给她的小儿子辅导功课。

一个星期天的早上,表姨妈让我跟着她去不远处的一口井挑水。那口井据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,井水甘甜,街坊们都喜欢用井里的水煮茶、做饭。

在路上,我们遇到一个姑娘。姑娘突然停下来,问我:“你是王大婶在电白一中读书的亲戚吗?几年级几班?”我愣了一下,回答:“高二(3)班。”“我是高二(2)班的,快高考了,加油啊!”说完,她挑着水走了。

看着同学远去的背影,我心中有点酸楚。当时,经常看到一些姑娘在街上卖水。她们或挑着水桶走街串巷叫卖,或与家里人一起推着“水车”送水。所谓的“水车”,就是在四轮架子车上装个大水箱,“水车”里的水都是一些商店或单位预订的。我问表姨妈,为何挑水、卖水的多是女性?表姨妈说,妇女赚钱的门路少,从她记事起,就有许多妇女卖水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镇上通了自来水,街头再也看不到卖水的了。

表姨妈的凉茶铺刚好在街口,很受人们的欢迎。门前摆着两张长桌,桌上的一排茶杯都用玻璃片盖着,用以防尘。淡黄色的是茅根菊花茶,深褐色的是王老吉茶。桌子另一端摆着两个大玻璃瓶,分别装着糖果和又硬又难啃的木莳饼干。

凉茶铺斜对面,开着一间小食店,卖的是小糠包。将榨出油的米糠渣打碎,掺些菜叶,加水捏成一个个圆团,蒸熟,小糠包就做好了。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,小糠包是家乡人常见的食物。教我们英语课的吴老师是从印度尼西亚回来的,经常让我替他买小糠包当夜宵。

1963年秋季的一天,电白县教育局贴出了当年高考录取光荣榜,我和发小双双榜上有名。光荣榜前,我俩欢呼雀跃,引来周围羡慕的目光。

父亲通过公社的广播听到喜讯,步行五十多里地来到电白一中,带着我和发小到澄波街上那家著名的牛腩粉熟食店庆贺。这家店门面很大,共有五间房。其中,两间卖酒水、牛杂小炒、铁烧牛排等;另外三间里摆着十几张桌子,还有三口大锅,熬煮着牛骨汤,据说有独家秘方。

我经常从牛腩粉熟食店门口经过,但因囊中羞涩,从未进去吃过饭。这次父亲来犒劳,我和发小肚子里的馋虫早就蠢蠢欲动了。

我家的家底我是知道的,父亲省吃俭用也就攒下三十多元钱。我看了价目表:牛腩粉大碗5元、中碗3元、小碗1元,汤白粉5角。父亲点了3大碗牛腩粉,外加一盆油菜和一些酱料。“这都花去一半积蓄了,父亲不心疼吗?”我心里盘算着。父亲却笑容满面地说:“你们俩真争气,以后就有国家粮簿了,这可是天大的喜事!”父亲一边说,一边解开手边的布袋,拿出几个煮熟的鸡蛋,给我俩每人发了两个。这几个鸡蛋也是攒了好久,看来父亲是打心眼里为我俩高兴。

牛腩粉上来了,我和发小迫不及待地吃起来。热气腾腾的牛腩粉加些辣椒酱,我俩吃得满头大汗。父亲却没有动筷子,而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俩,还拿起他随身携带的蒲扇给我们扇风。这个场景深深刻在了我和发小的脑海里,至今我俩还会聊起当年吃牛腩粉之事。

那时候,大学生不多,都是国家的宝贵人才。大学毕业后,发小被分配到上海的一家单位工作,我则回到了水东镇。

这些年,发小偶尔会回来看看,多数时间则是通过我了解水东的发展变化。这次,我通过手机视频向发小展示了澄波街。画面中,是一条繁华的沉香制品商业街,许多店铺在搞商品展销活动,吸引了大量顾客,一派生意兴隆的景象。昔日表姨妈经营凉茶铺的所在,曾经矮小的房屋代之以一栋华美的别墅式建筑,里面正在播放着歌曲《好日子》……

“放歌皓首醉,追梦少年狂。水东的春天一再启开,记忆的日子处处有爱……”发小诗兴大发,发来一段文字。是啊,人生没有再少年,当年的追梦少年已经变成了白首老翁,可家乡春天的故事依然在不断谱写出新的旋律!

(图为茂名市电白区水东街道全景图)

【纠错】责任编辑:邓小栗